在邯郸市永年区一家紧固件生产企业,工人在数字化智能生产车间内工作。 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在石家庄举办的京津冀创新应用场景共建共享大会,发布了智慧港口、城市地下空间高精度定位导航、智能网联汽车AI语言大模型等一年多来京津冀共建共享十大场景;在北京举行的2024年国有企业应用场景发布会上,京津冀三地国资系统在应用场景方面首次联动,会上集中发布京津冀56家国企185项应用场景,投资总额超过85亿元,携手打造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圈;在合肥举办的先进的技术应用推进超级场景发布会,集中发布低空智联网、智能试验平台及科技影视城等三大“超级场景”……
当前,“场景”成为热词。场景创新正成为引领区域新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全国多地纷纷举起“场景”大旗,制定场景方案、出台场景政策、发布场景清单、组织场景对接,以场景创新作为城市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城市升维的重要路径。
在雄安新区安置楼片区,驶入超大规模地下空间,北斗地下精准定位导航让人们像在地上一样轻松抵达目的地;在剧村变电站,移动抓枪式充电机器人利用AI算法自动规划最佳的充电路径,无须驾驶者参与,就可以实现自动充电,充电区还设置了立体停车设施,可实现46辆车同时停放和充电;在雄县十里铺村,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工程师通过大屏幕查看农场的土壤墒情、病虫害检测等实时数据,运用人工智能决策模型应对突发险情……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新时代建设的高水平现代化城市,雄安新区既是一个超级大场景,又是一个自带流量的超级IP,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可以在这里得到率先示范应用并复制推广。
场景创新能够为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验证环境,证明技术产业化应用的可行性,形成首试首用的商业案例,坚定市场采购创新技术的信心,加速技术产品“熟化”与市场拓展,助力企业快速成长,带动新兴起的产业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策略研究院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陈志表示,场景创新集中体现了当前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推进,科技成果需要在多样化的场景中进行实践,进而迭代优化。场景创新作为新兴起的产业发展的驱动力量,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还促进了资源的有效聚集,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因此,场景应用的广度、深度和增长速度,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与产业变革关键因素。
跳跃、奔跑、翻滚、侧移……这是河钢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造型可爱的四足机器人,是专为巡检、搜救、勘察等多样化场景设计的设备,能够精准地执行无人化、自动化任务。
“无论是地下管廊、生产厂房的智能巡检,还是消防现场的紧急搜救、现场勘察等,它都能提供高效、准确的监测与安全管理服务。”河钢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雄安新区负责人杨扬说。
传统产业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经过改造提升,其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在场景创新中,传统大企业作为场景开放方,通过挖掘其在生产制造、仓储物流、产品研发等环节的真实问题,引入外部科技企业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改善工作环境,提升生产运营效率,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模式。
冀中能源邢矿集团金谷煤业对沿空留巷预裂切顶孔参数进行优化,将孔间距由0.3米优化调整为0.4米,不仅效果良好,而且每米还可直接节省费用约329元,截至目前已累计节省费用约5.6万元。生活分公司金兴制药职工创新工作室王撒与工作室成员解决了前处理真空泵直排用水循环利用的问题,通过不断试验,加装设备,将该创新成果运用到实际中,实现了废水的收集、回收、过滤、再利用,节水率最高可达83%……
冀中能源邢矿集团不断推动创新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2024年以来,该集团已开展科技创新课题55项,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78%,并积极将科技创新运动到生产经营中,真正实现了科技创新由“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全面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我们传统企业来说,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转的问题。”天津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向高、向智、向数而转,是技术创新,不仅节省成本,更提升效率;也是模式、业态的出新,用不同维度的创新来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新组合”,让传统产业彰显“现代范”。
2024年以来,我国传统产业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通过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满足新需求,销售收入实现较快增长,“老三样”“老材料”“老民生”等行业焕发新活力。其中,我国出口海外的“老三样”行业——服装、家具、家电实力不容小觑。作为全球最大出口国,目前我国家具产值达全球35%;年产服装700多亿件,占全球一半以上;2024年,中国家电出口预计超过1200亿美元。
场景创新往往以大企业为“链主”,整合科技、产业、人才、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围绕“小切口”问题开展共时性创新,构建了一种生态化、网络化协同合作的创新模式,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这种模式的典型载体就是大企业创新联合体。
2024年以来,杭州市西湖区启动建设环紫金港、环小和山、环云栖、环之江、环老和山5个创新生态圈。“过去,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分属不同管理主体,联动效率不高、成果转化不及时,科创资源经常‘找不到’‘联不上’‘用不畅’。”西湖区科技局主要负责人说,5个“环”纳入46个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动243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通过构建“教科人”一体化贯通新链路,努力实现人才、资源、成果的融通、融合与转化。2024年1月至11月,西湖区技术交易额达311.23亿元;新增高校经济项目177个,验证科技成果88项,均创历史新高。
天津港集团围绕智慧港口打造场景创新联合体,与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合作,围绕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改造形成了大量创新成果。小米集团牵头打造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通过智造试验线开放、联合创新、投资孵化,孵育了大量生态链企业,也为小米自身3C产品制造升级需求验证了大量新工艺新装备。
除了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外,跨地域、跨行业的场景创新协同也是趋势。
日前,2024年京津冀创新应用场景共建共享大会在石家庄举办。河北省科技厅集中展示了四个区域特色场景。其中,河北石家庄装备制造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利用栾城机场、空域资源、通航制造等多元化优势,着力打造的低空制造与飞行应用场景示范区域。唐山高新区着力打造的面向京津的机器人产业协作共享场景示范区域,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集聚全省85%以上的机器人企业,总量达到196家。廊坊开发区构建“算力+”场景创新生态,建设的先进算力共建共享场景示范区域,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50余家。衡水桃城区从低空基础设施、低空文旅运动场景方面集中发力,打造的低空文旅运动体验场景示范区域,已引入25家低空产业项目,形成以航空运动为核心的“一链九块”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低空产业产值超过20亿元。
会上,京津冀科技管理部门联合发布“京津冀场景共建共享合作倡议”。河北围绕钢铁、装备、医药、算力、低空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布百项创新应用场景需求;北京、天津针对上述场景需求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卫星互联网、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领域,发布百项创新应用场景技术产品供给。石家庄高新区、唐山高新区及华电蓝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围绕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场景、机器人产业区域特色场景实践经验、取得成效和潜在需求等,进行分享和推介。
中国信通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总工程师牟春波建议,需推广创新模式,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集群园区的资源汇聚作用,通过订单牵引、技术扩散、资源共享等方式,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链式”转型。推广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夯实算力、算法、数据等技术底座。
前不久,河北省发布《河北省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方案提出,河北将实施场景赋能产业升级、重大示范场景创设、场景开放对接促进、场景创新主体培育和场景政策创新支持5大行动17项重点任务,到2026年底,建成10个以上区域特色场景,打造100个以上具有推广价值和带动作用的示范场景,促进1000项以上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招引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到河北落地。
“我们将聚焦河北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以新范式和新模式推动场景资源开放、供需合作对接,通过高质量成果供给、高效率成果转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